在醴陵,“渌江”牌香肠、腊肉是许多人记忆里的乡味。醇厚弹牙的口感、鲜香质朴的味道,让人回味了六十多年。今年,这一品牌入选“株洲老字号”,成为城市品牌印记。
本土化的老字号品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走远?摆在“渌江”前的问答题,如同一道大门,连通起老字号品牌的过去与未来。
●老城里的老品牌
1956年,醴陵县加工厂成立。这家以屠宰为主业的国营企业,在供应当地肉品市场的同时,也顺带加工一些腊制品,在当地口碑极佳。
“那时候企业在醴陵本地设了4个销售点,从早上开卖,每天到了下午四五点便被抢购一空。”王芝石在厂里干了几十年,回忆起加工厂的辉煌时刻,他的神情难掩自豪。
几十年来,加工厂沿袭古法加工手艺,由工人手工制作,用瓦岗腌渍肉类,再用纯天然的茶壳、谷壳进行熏制。腌肉时不添加防腐剂,只用炒过的盐按专门的配比,佐以少量香料进行腌渍。配方是经过几十年经验总结得出,经得起时间推敲。
滚滚渌江穿城而过,见证城市变迁。起初,加工厂以“渌江”为意,为腊制品命名。直到1988年,加工厂正式注册“渌江”牌肉制品商标,与城市共成长。
1989年,“渌江”牌肉制品获得中商部表彰,2012年,该品牌又在省内拿下芙蓉奖,为品牌再添光彩。
醴陵人李先敏每次从北京回来,他的母亲都会特意去市场上买上几段“渌江”香肠,蒸给儿子吃,“鲜香的香肠嚼在口里,就是小时候妈妈做菜的味道。”
“大人、小孩都喜欢这个味道,好多从外地回来的人,特意过来排队,就是要尝尝‘家乡味道’。” 王芝石说。
让品牌走出去
60余载时光变迁,加工厂经历岁月更迭,曾经的醴陵县加工厂更名为黄河肉类加工厂,企业也完成了改制。
4月7日,记者前往黄河肉类加工厂。穿过热闹的城市干道,在一个僻静的窄巷里,“黄河肉类加工厂”的招牌印入眼帘。火红的灯笼、老式的建筑、爬满爬山虎的厂房,里面的种种都留下时光的痕迹。
在厂门口,工厂的新掌门何慧在阳光下向记者热情地招手。她的丈夫曾是加工厂的负责人,如今企业由她接手经营。
加工厂依旧沿用传统方式生产,里面的工人也保留了下来。他们熟悉操作流程和加工手法。
但加工厂的销量也与前些年基本保持一致——这一点让何慧颇为烦恼。毕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何将“老字号”做大做强,让品牌走出醴陵,是摆在何慧面前的难题。其中两个现实问题最为棘手。
其一是商品保存问题。“为了保证产品的口感,产品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但也对存放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食用期限大大缩短,即在20℃以下环境中只能保存约2个月。”何慧坦言,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渌江”牌肉制品只限于醴陵本地销售,连株洲城区都很少进入。这大大制约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推广度。
其二是商品产量问题。由于人工的制作技艺,限制了产品的量产,让这一“老字号”的“香味”被局限在了“巷内”。
渠道拓展是何慧选择的破局方向。在她看来,拓宽销售渠道能让品牌走出醴陵,让更多消费者知晓,从而以销量带动产量。
为此,从前年起,企业就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他们与醴陵当地电视台合作,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让品牌走上“云端”,销往全国。“我们还在努力参加各类展会,向外推介‘渌江’腊制品。”何慧说。
作为“老字号”经营管理者,何慧也期待相关政府部门能帮忙“牵线”,予以资源、政策等支持,让这一“老字号”品牌有更多在大型展出、活动中有更多“露脸”机会。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