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支专家服务团,360名科技人员,聚焦28个产业,足迹遍布全省21个市州。
持续一整年的2021年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已于近日正式收官。在这一年中,专家服务团培训人数近9000人,现场指导近4000次,建立示范基地646个,为地方形成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1326项……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2021年的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意义重大。
去年一年,72支专家服务团在支撑地方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地方产业发展因为科技的帮扶有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匹配地方需求 精准服务关键环节
地方产业发展对于科技的需求是迫切的。去年在充分考虑县、乡、村产业规模、发展路径、优势特色、帮扶需求的基础上,全省最终确定生猪、牦牛、肉牛、羊、肉兔、家禽、蜂、水稻、油菜、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青稞、蔬菜、水果、猕猴桃、芒果、荔枝、柑橘、食用菌、中药材、茶叶、魔芋、蚕桑、牧草、花椒、水产等28个产业作为2021年帮扶项目。而这72支服务团的四大重点工作内容就是:聚焦决策咨询服务,帮助地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关键技术瓶颈,做好结对培训指导;聚焦本土人才培养,抓强骨干技术力量;聚焦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长效良性机制。
去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团队在南充市嘉陵区召开启动会,“每到关键环节,我们都会来到种粮大户和农户身边,开展机械育秧、机插秧、无人机施肥、无人机植保、机直播等现场示范和实地指导,服务里程数超过 1 万公里。”不仅如此,该团队也应当地需要,到射洪县、安居区、蓬溪县、大邑县等地,调研诊断,解决技术问题,推动机插秧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快速推广。
在任万军团队的帮助下,南部县的容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海涛,从不怎么会种水稻,到成功转型为职业农民,合作社育插秧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规模逐年增加,由2018年的400亩扩大2021年的1000亩。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验收,合作社水稻机插栽培高效生产技术核心示范片亩产709.28公斤,最高亩产750.13公斤,2021年节本增效效益每亩较2020年增加350元。
除此之外,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永红团队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培养乡镇级实用技术骨干人才20 人,培养科技示范户 22户;培训基层农技(农机)人员、新型经营主体、普通玉米种植户等274人次,其中帮扶对象三台县金石镇宏梅家庭农场主林红梅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三台县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被三台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省农业科学院涂美艳副 研 究 员 团 队 先 后 在 苍溪、昭化、雅安指导建立核心示范基地 5 个红肉猕猴桃避雨设施栽培示范点,总面积 600 余亩,溃疡病防效 95%以上、褐斑病防效 90%以上,2021 年平均亩产量 0.86 吨以上、亩产值 1.3 万元以上,全年共接待各地参观考察人员1000余人次。
找准发力点 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足,农业技术缺乏,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需要持续用力,加大投入,要加强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对接匹配。”在多年下乡帮扶过程中,任万军感慨颇深。
需求与供给匹配,技术指导要找准发力点,才能真正发挥技术服务的作用。
“专家服务团帮扶手段需要优化,还存在帮扶周期短,服务半径大的问题,难以通过一两次短期培训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存在一定困难。另外,不少新团队下沉市州后抓不住产业重难点,培训指导没有找准发力点。其次,不少团队仅在帮扶周期内与受援对象面对面交流,后延服务机制还未充分建立,针对应急性产业技术指导缺乏有效的交流培训渠道,受援对象与专家服务团还未建立深入的互信粘黏关系。”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受援地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省级主管单位对活动总体规划也需要完善。
该负责人建议,专家服务团要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通过亲身传授,针对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贮藏、机械化作业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指导,推广一批实用轻简新技术、示范一批优质抗逆新品种、应用一批高效复合新技术。同时,要抓好产业承载平台建设,根据优势特色产业,抓住龙头重点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建立科研示范基地,作为培训展示窗口,转化应用一批科研成果,为当地培养更多专业能手和致富能人。
“一年科技下乡,行程过万里,真切感受到了丘陵山区对技术的渴望。因为一直在种粮大户和农民的身边,让他们种粮有了保障,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深切感受到科研和技术为农村带来的变化。”任万军说。
工作报盘
帮扶产业:生猪、牦牛、肉牛、羊、肉兔、家禽、蜂、水稻、油菜、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青稞、蔬菜、水果、猕猴桃、芒果、荔枝、柑橘、食用菌、中药材、茶叶、魔芋、蚕桑、牧草、花椒、水产。
帮扶内容:聚焦决策咨询服务,帮助地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关键技术瓶颈,做好结对培训指导;聚焦本土人才培养,抓强骨干技术力量;聚焦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长效良性机制。
帮扶痛点:专家服务团帮扶手段需要优化,还存在帮扶周期短,服务半径大的问题,难以通过一两次短期培训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存在一定困难;不少新团队下沉市州后抓不住产业重难点,培训指导没有找准发力点。
帮扶建议:专家服务团要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通过亲身传授,针对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贮藏、机械化作业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指导,推广一批实用轻简新技术、示范一批优质抗逆新品种、应用一批高效复合新技术。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标签: 专家服务团 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 四川农业大学 南充市嘉陵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