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年只卖28万台,消费级AR都在等苹果 | 焦点分析
作者 | 袁斯来
编辑 | 苏建勋
(资料图片)
当资本宠儿、AR 厂商“Nreal”8月23号发布国内首款新品AR眼镜时,意外引发了一场行业公关暗战。
在 Nreal 发布新品前期,一份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显示,2020 年到 2021 年,消费级AR头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6倍,营收增长超过3倍。报告中尤其点明,Nreal是消费级AR头显出货量第一,占了80%以上份额。
就在SA的报告发布两天后,另一家 AR 公司 Rokid 对外公布,其消费级 AR 眼镜 Rokid Air ,才是打破全球消费类 AR 眼镜销量纪录的那一个。
不过,这两家公司较劲的意义不大。毕竟AR/VR头戴市场还远没到两家创业公司争夺市场地位的时候。
根据IDC报告,2021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终于到了1123万台,相当于中国半个月智能机出货量。
其中1095万都是VR设备,Oculus一家就贡献了8成市场份额,至于中国的Pico,市场份额只有4.5%,对应的销量不过50万台左右。
AR头戴比起VR更惨淡。按照IDC统计,AR设备整个2021年只卖掉28万部。而且,AR头戴八成出货量都为企业用户,消费端一年几万台的出货量,让消费级AR离挣大钱更遥远。
2021年9月,字节跳动收购Pico后,整个行业似乎变得乐观。不过,之后新闻并不怎么让人激动,今年6月,郭明錤发布推特,称Oculus 2022年出货量将缩减40%,还计划推迟所有2024年的AR和MR项目。7月,Meta宣布将裁掉10%的员工。
无论是对苹果望眼欲穿的AR还是看似景气的VR,行业热闹、喧嚣中都透着茫然。一把把美元砸进去后,似乎没有砸出太多水花。消费级AR市场实在太需要苹果了,甚至可以说苹果决定这一行业生死。在等待苹果头显引爆市场前,这些创业公司还会度过很长的黑暗期。
难以逾越的山峰
要买新一代Oculus的用户估计会犹豫。5月,The information报道, Meta 2024 年要发布的VR 头显价格到了800美元,是Meta Quest 2 的一倍。
这已经不是普通用户能承担的价格,而AR设备还要奢侈几倍。AR设备比起VR,要求设备轻便、透光性好,光学系统难度更高,只有零星的教育、制造行业使用。头部公司Magic Leap 搁浅的新品起价高达2295美元,看不到下放向消费端的迹象。微软的HoloLens也以高价著称。而分析师们预测苹果的头戴价格会高达2000美元。
没有一家公司在成本、性能和体验的三角之间,做到了平衡。AR有不少技术方案,包括效果最好但一对镜片高达2000元的光波导技术,亮度低、价格相对便宜的Birdbath方案,价格最便宜但镜片厚如瓶盖的自由曲面方案。不同技术路线,都有自己解决不了的短板。
“AR这些年都不温不火,大家都处于技术调研和观望状态,各大厂商目前也在评估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哪天苹果整出一个完美方案,估计市场就会快速起来。”一位VR方案供应从业者告诉36氪。
苹果反反复复跳票,也证明了硬件的难以攻克。Google Glass的惨败让一向稳健的苹果选择了一条投入产出比还不错的路,也即是从软件算法层面先入手。从2017年苹果推出AR开发工具集ARKit至今,App Store已经有1.4万款AR软件应用。iPhone 12也开始有了LiDAR(激光扫描仪),这种扫描仪可以创建物体和环境的3D图像,实际上也是为AR 应用铺路。
但需要注意,即便苹果推出了头显,也不一定能重复AirPods、Apple Watch那样的成功。而根据郭明錤透露,苹果第一年的出货量定在150万部。最终能不能改变市场方向,还得看硬件是否门槛足够低、体验足够流畅。
第一代iPhone卖出了612万部,因为它让人和手机的交互更方便了。但无论PSVR还是Oculus,在迭代几代后,还是一如既往笨重、单调。它们是少数人的高级玩具,始终没能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等待苹果
一个常识是,硬件行业只能靠产量摊薄成本。而AR行业面临的死循环很明显:软件公司不愿意为只有几万出货量的产品开发APP,没有APP,自然也没有用户。当硬件出货量长久没有起色,成本居高不下,用户侧更不会买单。
一位大厂AR负责人告诉36氪:“没有刚性的使用需求场景,是我看到AR走不到C端最大的桎梏。”
这不是创业公司能参与的游戏。
“国内的这些创业公司投入的每分钱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好不容易融来的钱就烧在Demo(原型设备)上面。但能不能拿到下一轮融资?能不能真正走向市场让客户接受?”他告诉36氪。当他所在的大厂要投一家AR公司B轮时,已不再关注原型机够不够酷炫,他看的是很实际的销量数据。
创业公司只能寄希望于金主不断砸钱。比如现在AR行业明星公司Nreal,背后是蔚来资本、红杉资本和阿里巴巴,估值已经到了7亿美元。以目前AR消费级设备可怜的销量,这一估值显然很惊人。这群大厂金主们赌的无非是未来。
无论是Nreal还是背后金主,都希望AR设备能重复当年PS或Xbox兴起的路径。
主机的成功证明推广新硬件是可能的。索尼 1994年发布的第一代PS价格只有299美元,性能还远超当时任天堂游戏机。2002年,微软的Xbox刚刚在日本发售,就降价到199美元,价格只有PC电脑的五分之一。接着微软到处砸钱收购游戏工作室开发Xbox游戏。2002年,微软用3.75亿美元收购了Rare工作室后,开发者从400人涨到1200人。
无论是索尼PS还是微软Xbox,很明显定价根本无法覆盖成本。但因为大公司承担前期亏损,最后才迈过了盈亏线。到2002年时, PS2游戏软件出货已经近2亿套,主机产量高达5000万台。
“这种事(推广)就得大厂去搞,硬件和软件忽然一起成熟了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厂商愿意付出,把硬件的亏损给扛下来,硬件普及后,软件蓬勃发展,反过来倒推硬件的成本下降。”上述高管表示。
现在做AR业务的大厂中,谷歌专心于B端,而微软想做的是虚拟办公,最后能和Windows系统联动,也离C端相对遥远。
最接近C端的产品,现在看来还是只能靠苹果推出。
而看苹果的收购案、推出的ARKit,大概率最后推出的是AR头显,或融合AR和VR的MR。加上iPhone 10亿以上的保有量,闭环极度成熟的iOS,事实上它已经做好了硬件和软件双重准备。
但即便是苹果,第一款产品也注定是少数人的玩具。从推出到最终成为流行体验,还会耗费不短时间。这群做消费级AR的创业公司必须找钱度过青黄不接,才有出头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