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而“吃”作为中国人眼中的头等大事,也是一种文化。
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异会影响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美食和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理环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壹
饮食口味复杂
中国人口味众多,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它也反映出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1
东辣西酸
众所皆知,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省的人爱吃辣。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些地方的人爱吃辛辣食物多与当地潮湿的气候有关。
例如,四川位于西南腹地,但其地形主要是山地和丘陵,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近,汗液难以排出,让人感到烦闷不安。久而久之,人们极易患风湿疾病。吃辣椒容易出汗,汗液可以轻易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健脾养胃,有益于健康。因此,居住在年气温变化大,降雨多,湿度大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辛辣食物。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因为冬季严寒,所以要吃辣椒来驱除体内的寒气,所以爱吃辣的习惯也与严寒的气候有关。
山西人爱吃酸,早已闻名天下。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和水含有大量的钙。因此,食物中钙的含量相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通过饮食导致体内钙质沉积,形成结石。这里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2
南甜北咸
浙江、广东、云南等地的人们偏爱甜食,其中无锡是最有名的。无锡离海洋很近,气候比较温和湿润,降水较多。在春夏两季,人体经常感觉闷热、出汗量大,加上日照时间较长,人体皮肤经常外露,水分的蒸发也会随之增加。而伴随体内水分流失的是巨大的能量损失。在寒冷的冬季,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人们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而“糖”是人体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能量来源,能迅速补充能源消耗。
2022年6月3日至12日全国降水分布图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此外,南方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适合蔬菜水果,尤其是甘蔗的生长。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糖,南方人每天都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自然会刺激味蕾对甜味的追求。
与南方相反,北方人爱吃咸。我国北方位于温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大,不适合蔬菜生长和食品保鲜,新鲜蔬菜比较稀缺。另外,由于冬天寒冷,蔬菜越冬比较困难,所以北方人常把蔬菜腌制起来慢慢吃。不仅如此,难以储存的肉类和食物也会被腌制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北方人渐渐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贰
主食构成的多样性
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各地的主食结构也大不相同。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吃面粉为主的面食,南方把米饭作为主食,西北和青藏等地主要是肉类。因而,有“南稻北麦,南米北面”的说法。
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较南方而言,降水较少、河流偏少、灌溉水源不足。小麦抗旱抗寒能力强,加上北方光照时间较长,符合小麦生长条件,故小麦多在北方种植。人们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面食,作为主食。
2.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生长。因此,南方种植水稻,以大米为主食。
3.西北和青藏等地
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主要是沙漠和草地,不适合作物生长,而适合放牧牛羊。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主要以牛羊肉类为主食。
青藏地区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日照强烈,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一般谷物难以生长。因此,基本以当地作物青稞为主食。
叁
有声资源推荐
1
《立夏食话》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2
《小满食话》
小满吃的传统食物有:苦菜、枸杞苗、蒲公英等。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在《周书》中有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小满也会吃枸杞苗,枸杞苗又叫枸杞尖。另外还有小满吃蒲公英的说法,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等。
更多数字资源关注“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访问“数字资源”栏目。
图文来源:信息咨询部、云图有声
本期编辑:葛明
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
微信号|xchlib
新浪微博|@北京西图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