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家们发现了与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相关的胃癌的潜在靶点。
近日,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EB病毒相关的胃癌潜在靶点。这篇题为“Decitabine disrupts EBV genomic epiallel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round CTCF binding sites to increase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lytic transcription in gastric cancer”的研究成果发表于《mBio》杂志上。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的表观遗传学特征:EBVaGC。在评估EBVaGC的表观遗传学(与决定特定基因是否表达的基因组相关的一系列生物信号)时,强调了一个可以作为这种类型癌症的未来治疗方法的目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简称EBV)是一种疱疹病毒,因以唾液传播为主,俗称“亲吻病”。尽管它的传播方式单一,但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90%成人的血清EB病毒抗体呈阳性。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EBV还是一种致肿瘤病毒,与许多肿瘤的发生相关,如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胃癌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症(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地西他滨的表观遗传活性化合物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癌细胞的DNA来破坏EBVaGC的基因组,这一发现为治疗EBVaGC的新方法提供了可能性。
在EBVaGC中,癌细胞的DNA是高甲基化的:DNA含有高百分比的胞嘧啶,其上连接有5-甲基(相对于正常的未甲基化的胞嘧啶)。作为基因表达的沉默物,DNA甲基化允许EBV保持潜伏。这种甲基化模式在调节癌细胞内的EBV潜伏-裂解周期中起重要作用。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因子,通常作为基因沉默机制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基因组的某些区域;甲基化的基因仍然存在于基因组中-甲基化不会删除遗传信息-但甲基化可以阻止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被转录。
为了破坏这种表观遗传谱,研究人员转向一种以其降低DNA甲基化水平的能力而闻名的化合物地西他滨。研究人员用地西他滨处理了两种来源于EBVaGC肿瘤的细胞系。如通过多种表观遗传测定技术所评估的,相对于对照,接受处理的细胞系表现出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的大量减少。
在观察地西他滨作用于EBVaGC的影响时研究人员发现了癌症表观遗传特征的显着破坏。用地西他滨处理的EBVaGC内的EBV基因组导致EBVaGC表观基因组的广泛的、大部分均匀的低甲基化(有几个区域例外)。研究发现地西他滨治疗的低甲基化作用重新激活了癌细胞中潜伏EBV的裂解周期。由于裂解对细胞是致命的,因此与EBV相关的胃癌内裂解的表观遗传再活化为EBVaGC的特定子集提供了有希望的潜在治疗。
这项研究用过表观基因模式和疾病生命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可以使用Epstein Barr病毒的表观基因组来对抗它所影响的胃癌——这将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潜在癌症治疗方法。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