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温暖、平和,是王琼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作为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王琼已经与茶相伴了27年,不仅一直走在推广健康生活,倡导茶修文化的道路上,更以“分享一杯茶的能量,与世界共享茶的芬芳”为己任,一路践行。
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王琼
因茶出发
(资料图片)
1996年的沈阳,电影院、KTV等所谓的时髦元素如雨后春笋,但王琼却生出了开一间茶楼的心思。彼时,不仅沈阳并非茶文化盛行的沃土,就连王琼自己,也对茶艺,对经营,对管理也只有一知半解。但凭借着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琼孜孜以求地摸索出了一套对茶文化的诠释,让和静园茶楼开始声名远播。
那时,为了进一步推广茶文化,王琼还与电台合作,推出谈话类栏目《和静园茶人时间》,并创办了《和静园茶人月报》。在做节目的一年时间里,王琼收获了许多支持与反馈。“遭遇变故的大学生、经营失意的商人,抑或是家庭不和的夫妻,都从这里获得了温暖的慰藉,走出了迷途。”王琼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也坚定了自己因茶出发的脚步。
20多年过去,凭借钻研好学的精神与大胆求索的创新,王琼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努力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倡导“生活茶、生活禅”。
与此同时,她也时刻关注着优秀茶艺师的社会价值问题。2001年、2018年,王琼两次参加《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初审。在她看来,国家职业标准是一个优秀茶艺师的基准。与此同时,王琼也表示,当代的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她认为,当大家都愿意在一杯茶的表现过程中深入思考、升华创造,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让这份因茶而生的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广。
学员在和静茶修学堂学习
授业解惑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繁荣兴盛与茶文化的广泛普及,“茶艺”一词早已广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茶行业里一个新的词汇又日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就是“茶修”。
何为茶修?王琼解释说,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茶德”的起源,更是体现古人早在唐代之前便已开始注重“藉茶修行”的史证。
而王琼认为,中国的茶艺文化,更讲求一个“艺”字,注重“艺”的分享,“艺”的创造。但茶修则不同,在她所著的《茶修》一书中,这样写道:“茶修,借茶修为,以茶养德,是秉承‘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在泡好一壶茶的基础之上,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过程里,达到内外兼修、同养太和的美好生命境界。”
或许理念过于空泛,王琼更愿意将之落实于“日日行茶,时时修持”,同时也落在传道受业解惑之中。
2013年,王琼创办了和静茶修学堂,开设了许多原创茶修课程,并举办多次大型茶事活动,与越来越多的人共享着一杯茶的能量。迄今为止,她的和静茶修学堂,走出了数千名茶修学员。他们将茶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落地生根。
苏淇就是其中之一。苏淇是一位同样有着二十几年茶龄的专业从业人员,在来到和静茶修学堂学习之前,她在澳门一直从事为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培养、推荐侍茶师的工作。
“我其实是一直走在学茶路上的人。”因为对茶文化的热爱,苏淇一直关注着这其中的变化与发展。2016年,她第一次在深圳茶博会上见到了王琼老师,了解到了茶修概念之后便开始念念不忘,2018年毅然走进和静茶秀学堂,至今都在学习茶修的路上。
“近十年里,和静茶修学堂在研究、推广茶修理念及茶修课程的同时,也积累了众多茶修文化的爱好者、同行者,我们称之为‘茶修种子’。”王琼说,苏淇正是这样一枚种子,如今她在珠海开了一间工作室,带着所学将茶文化播撒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片热土。
走向世界
早在2016年,应关岛总督Felix P. Camacho先生的邀请,王琼就携团队远赴茶约,总督先生以及当地的台商、文化界人士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将中国茶道这一优美又修身养性的仪式推广开来。
在王琼看来,茶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金名片。与此同时,王琼也关注到了许多外国朋友对中国茶的喜爱。“在其他国度,茶带着中国人的强大的文化符号。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这杯茶的了解和喜欢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理解。”王琼说,“我希望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所有的爱茶人,都有机会去分享一杯中国茶。”
怀抱这样的愿景,2023年4月,“与世界共享中国茶·百场约茶”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项活动计划历时三年左右,以‘茶修地图’为基础线路,举办百场以上的约茶活动。活动地点包括重要地标城市、文化地点、代表茶产区、重要品牌所在地等。”王琼说,“我们借由这样的活动,探寻当代茶文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传递一杯中国茶赋予当代人们生活的精神滋养和生命智慧;聚集中国茶人与世界共享中国茶的美好愿望和能量。”
作为此次活动的副秘书长,苏淇对此感触颇深,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苏淇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来自海内外的爱茶人士,她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而在繁忙的茶会活动之余,王琼也注重培养更多走向国际的茶修人才。如今,在和静茶修学堂里,许许多多的外国面孔屡见不鲜,他们也将化作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与世界共享中国茶。
(记者 张霄)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