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并没有一个扑面而来的东西。AI科学家和研究员给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相当于你在研发原子弹,有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成功,但是它为未来带来的一些风险,还有一些在整个演进路径上的不确定性,是时刻存在的。
【编者按】2022年9月1日至3日,上海,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澎湃科技在上海世博中心主会场首设“元宇宙聊天室”,来自企业界、学术界的众多科技领域嘉宾在大会现场共同探讨前沿话题,洞察行业趋势并展望未来图景。在第二场“元宇宙聊天室”中,非夕科技市场总监、新市场业务负责人高云帆与澎湃新闻元宇宙观察员唐屹围绕“元宇宙与AI应用:机器人的未来”主题,就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元宇宙如何互动等话题展开讨论。以下为实录,略有删节。
9月2日,上海,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非夕科技市场总监、新市场业务负责人高云帆(右)与澎湃新闻元宇宙观察员唐屹就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元宇宙如何互动等话题展开讨论。
(资料图)
什么是自适应式机器人?
澎湃科技:非夕科技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自适应式机器人,能不能给我们科普一下什么是自适应式机器人?这个方案的难点现在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
高云帆:首先我们说一个背景,就是以往的机器人形态,更多的是在工业领域里面,我们叫工业机器人或者协作式的机器人,但它其实都是沿着机械化能力增强的路径去不断发展演进的,所以它会强调负载不断加大、速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强调工业机械的性能。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工艺场景里面,比如说抛光打磨,各种各样的表面处理,或者在3C消费品里面可能有一些软的东西做精密装配,以及在服务场景里,比如说在大棚和农田里的采摘,甚至医疗作业,都还是在用人,没有很好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我们这个团队最初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大家在想,有没有可能从仿人化的技术角度去破题?所以说仿人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结合了人的力感、手感、条件反射式的一些感觉,比如说按摩等动作,重新做了一套机器人系统,叫自适应式机器人。
如果想实现这一整套仿真设备,需要力矩传感器,以及整个关节模组的封装,还有底层一些嵌入式控制器的开发,包括整机的一套算法,所以说它是一个全栈式的创新研究过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产品。
我们核心的定位在于,一是可以实现原有机械自动化没有办法实现的一些场景,可以让一些复杂的工序有很好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让整个产线的柔性程度达到新的水平。第二就是在很多非工业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包括农业、医疗等,还有一些全新的服务场景。
澎湃科技:目前自适应式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它是来抢工作的吗?还是说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原来我们觉得很难的一些事情?
高云帆: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仿人、力控、通用型的机械手臂大概是这样的,一讲到“通用”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在各个场景、各个行业都有一些探索,比如像在工业里面,打磨抛光的表面处理是一个很直接的力控应用的体现,然后再包括精密装配,整线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我们都有落地的案例在做。
在非工业领域里面,我们叫新市场,我这个团队在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像农业里面大棚的采摘、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因为农作物产品本身是食物,每个东西形状又不一样,对AI的要求能力很高。在医疗方面,像我们所说的流程自动化,包括配药的流程,还有辅助式诊疗,比如彩超式的机器人可以替代更专业的技师,可以做半自动化诊疗。在手术机器人领域里,我们也和一些合作伙伴在做一些事。
再就是像一些综合类的服务场景,比如说公共区域的清洁打理。未来如果不断地翻新迭代改良,也可能用到一些家用的场景中去。
AI与原子弹
澎湃科技:在当下,就像刚才提到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就是机器人的柔性和通用性问题。怎么让机器人学会在复杂的、不确定性的非结构化环境中去工作?这种通用性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高云帆:在我们做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的时候,其实有个词很有意思,叫机器人结构化程度,就是说我们在构建一个应用方案的时候,它其实是围绕机器人本体去构建一整套方案,并让它实现一个足够的效应。因为工业机器人强调机械化能力的时候,做的动作就是一个不断移动到各种各样位置的要求,所以在周边会把整个环境的结构化程度处理得非常符合机器人的程度;但是到了像服务或者非工业场景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你面临的挑战更多。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要先设定好我的机器人方案所应对的场景下的感知力,这个感知力就变成了一个多维的能力,包括视觉、触觉,可能未来还要再加入一些听觉,等等。
第二个是机器人的能力要足够到位,而不会过多依赖于其他的,我们一般叫非标自动化,或者非标专机,去帮你实现一个东西。
第三个就是更长期来看机器人的智能程度,但这个智能程度往往又取决于我们整个通用智能或者是AI的发展成果。
澎湃科技:目前怎样把最新的AI技术融合到机器人本体当中去?
高云帆:其实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一个早期探索的阶段,当结合了一些仿人化的机器之后,再结合AI大脑,我们可以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愿景,在未来有希望实现通用智能机器人或通用智能本体,去赋能生活。但熟悉AI的朋友可能知道,通用智能可能本身就离我们很远。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中。
澎湃科技:那非夕科技怎么去定义目前的通用人工智能?你认为通用人工智能距离我们大概还有多远?
高云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我感觉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并没有一个扑面而来的东西。我跟我们公司的一些AI科学家和研究员聊的时候,大家给了我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相当于你在研发原子弹,有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成功,但是它为未来带来的一些风险,还有一些在整个演进路径上的不确定性,是时刻存在的,我觉得这个比喻还蛮不错的。
但是再结合更落地的层面去讲,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进展,它是一个软硬件一体、结合AI和未来5G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综合的技术栈,然后不断地相互赋能叠加,不断演进,所以说它是一个多维度的学科。
遥操作与元宇宙
澎湃科技:我们注意到非夕科技发布了遥操作技术,这个布局是和元宇宙相关?你怎么看AI、机器人等技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
高云帆:对,元宇宙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词,原来可能叫“互联网+”,现在几乎可以叫“元宇宙+”了。我觉得概念归概念,行业的热度和关注也都是无可厚非的。从技术角度来说,这里面会产生很多跨学科或者跨领域的碰撞,然后就会产生一些比较新的灵感。
遥操作我稍微解释一下,它叫Teleoperation,分几种形态,最简单的像我们玩遥控车,是很简单的单向信号传输。再进阶一下的话,比如像我们现在主流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或者国内一些比较好的手术机器人,是医生通过视觉的观察,用机器人实现微小空间的操作。
提到非夕,刚才强调我们可以打造基于人的力感、手感,所以可以在遥操作领域提供非常强的触感,触感对于医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因为有的时候你要很清楚地知道我的手术器械到哪里,比如说穿个针这样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所以,我们坚信,遥操作的突破,在未来一些更高精尖的手术领域里,可以更加赋能到手术机器人。
再说回元宇宙。像元宇宙虚拟环境的创建,有可能会通过遥操作,通过机器人本身带来一些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局面,比如说元宇宙式的娱乐,相互的物理接触体验,有没有可能也通过这种遥操作的技术赋能,可以让我们实现一些远程作业?但我不能承诺大家说现在有一个很坚实的图景在这里。
澎湃科技:提到触感,我们之前也有去非夕科技的展台体验。对于在元宇宙中的应用,你还有什么愿景吗?
高云帆:坦白讲,我们现在自认为我们的机器人技术是有别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其实在我看来,有可能这一项技术的爆点,是下一个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的应用。再结合元宇宙的话,我个人还是觉得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总而言之,还是希望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够造福于人,能够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体感,特别是解决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痛点,比如像养老养护、健康管理,可能未来都会有一些不错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