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三圣宫槅子门
(资料图)
张俊 文/图
在云南省通海县的僻静之地小新村,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潜藏着一件传世珍宝——三圣宫槅子门。
1993年,三圣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相继有26个国家的外宾慕名而来,参观鉴赏,评价这樘槅子门是“云南木雕艺术的顶峰”,继之誉为“堪称国内一绝的艺术精品”“海内第一木雕”。
起初,有的专家看到这一杰作,以为如此精品是出自大理剑川。其实,这是通海县木雕大师高应美所作。从木雕工艺历史之悠久,产生名匠名作之数量,作品流传之广泛来看,通海均无法与剑川相提并论。为何这一木雕奇葩不绽放在剑川,却出现在清末年间的通海?
兴趣广泛融会贯通成就艺术造诣
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木雕艺术流派多出自江南,通海木雕工艺与江南一脉相承。通海的木雕,大约从明初大量内地移民入滇开始。高应美的祖、父辈都是民间艺人,据说高应美之父“是河西县一带有名的雕刻家”。(另说,高父是滇戏艺人)高应美年长之后,又“拜本县大营村吕义山木匠名师深造”。
高应美自幼随父学雕刻,得其教诲,10多岁时已成为其父雕刻的得力助手,在家乡小有名气。高应美不仅雕刻、书画、诗词得其家传,而且热爱洞经古乐和滇剧,他很喜欢看戏,且能演出、演奏。艺术都有相通之处,特别是绘画与雕刻同属造型艺术。正是这些艺术的多重熏陶,让高应美的雕刻艺术起点远远高于其他工匠。
中国多数槅子门上雕刻的历史人物,大多缺乏人物个性与生活细节,千人一面,匠人们互相模仿,制作出酷似一个模子复刻的产品。但高应美刻刀下的人物活灵活现,个性鲜明,引人注目。他在槅子门上创作的180个人物,多而不乱,整体布局合理,章法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这是因为高应美自幼爱戏,观察生活十分入心。他创作前,会把人间舞台和戏剧舞台上各种人物繁杂的动作、表情,在稿子上反复琢磨,寻找最生动、最典型的细节来刻画,让众多人物各具个性,又活又真,呼之欲出!
木雕属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品是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古代木雕艺人身上一般具有两种素质:艺术家的修养和工匠的手艺。高应美的雕刻作品能如此鲜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一般匠人不可同日而语。高应美把艺术效果视作第二生命,为了追求尽善尽美,宁愿多花时间、多吃苦头,用17年完成三圣宫的木雕门。《新编玉溪风物志》等史料说,高氏在他52年的创作生涯里,只刻了四樘门。
观察入微苦心构思作出“神来之笔”
为何小新村人不惜用重金重建三圣宫?据说,清光绪年间,小新村的村民因在破旧的三圣宫外吃饭祭龙,被邻村人嘲笑。乡绅们一气之下决定重新修建三圣宫,把它盖得十分华丽宽敞。当时,高应美为圆明寺雕了一樘非常精美的槅子门轰动全县,小新村的乡绅们决定不惜重金,聘请高氏师徒为三圣宫雕一樘不亚于圆明寺的门。高应美在小新村期间,村里人不敢怠慢名师,除了工钱照付外,每天好酒好菜供应。可是,高应美一天只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儿,其余时间不是出门看戏,就是到茶馆喝茶,或是站在窗前发呆,在世人眼中高应美真是个十足的“懒木匠”,差点被村里人撵走。当时村里的“四大乡绅”也爱看戏,略懂诗画,他们看了高应美初雕的“一场戏”,大为震惊,觉得这位名师果然出手不凡,便发话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嘛!”这才安抚了村民。
其实,高应美是个非常勤奋的艺术家,除了手握凿子的时间,无论看戏还是喝茶,他都在观察、借鉴,把人物形象和戏剧场景映入脑海。至于发呆时的“活”就更加辛苦了,那是在苦心构思、琢磨技艺,进入出神入化的忘我境界。据传,雕塑大师黎广修也是个“懒工匠”,在昆明筇竹寺塑罗汉期间,常溜到山下的茶馆喝茶看热闹。艺术家所谓“神来之笔”靠的是平时用心观察生活,又将其再现于作品中。
高应美的工价很特别,以木渣兑金银。雕门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粗活,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一两银子。第二阶段是细活,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二两银子。第三阶段是打磨期,工价为一两木渣换一两金子。这特别的工价应属“计件工”付钱方式,同一件产品工期越长,每天的平均工资也越少。高应美领着并不划算的工钱,却在工艺上创造出绝活:木格门的镂空雕法,一般能镂空雕到2至3层的已是高手。然而,他的木雕槅子门中,前后镂空雕了5层,工艺可谓高超精湛。
这位曾经以手中的木屑换回金银的木雕大师并没有致富,因为“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像小新村这样的雇主难遇,高应美晚年生活贫困,流浪街头,漂泊异乡,最后在饥饿中逝世于江外(今红河县迤萨镇)。
高应美是个不幸的工匠,却是个幸运的艺术家,因为一个村庄竟然给予他17年自由创作的环境与时间,这是许多艺术家不敢奢望的。不愿费尽毕生心血去完成作品的人,是难以攀登艺术巅峰的。
高应美的绝招之所以没有理想的传人,成为“绝版”,其主要原因是同时具备以下三方面素质的人才难寻:一是具有艺术天赋,且具备形式相近的多种艺术素养;二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三是把艺术标准放在功利之上。当今的传统木雕工艺传承力度不足,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木雕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应当重视传统工艺的发扬与传承,树立精品意识,提倡优质优价,在社会审美意识的不断进步中,木雕工艺匠人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磨炼过硬本领,以“工匠精神”精耕细作,让木雕艺术绽放无限光彩。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