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郑和率领船队曾经七次下西洋。永乐朝六次,宣德朝一次。
本图片来源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次发生在永乐三年,朱棣命令郑和带领士兵两万八千余人。船队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浩浩荡荡从福建五虎门出发,到达过苏门答腊、锡兰等国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扬大明国威,并和西洋彼岸诸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还有野史记载,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找建文帝,个人觉得,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如果为了寻找建文帝,何必前后七次下西洋呢?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几百年,不可否认,此举扩大了大明影响力,加强了海外贸易,但我觉得,这件事弊大于利!
本图片来源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朝初年,百业待兴,国家百姓都不是很富裕,朱棣作为大明第三任皇帝,除了远征蒙古,还做出下西洋的决策,劳民伤财,几万人的船队,船只多达六七十搜,这需要花费的钱粮数额,恐怕要国库快一年的财政收入。这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至少,从当时来看,就是一个赔钱买卖!
长远来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只不过是增强了明朝的影响力,并时不时地还要帮助一些弱小国家,除了是件了不起航海史之外,实实在在的利益非常少,以致于在仁宗、宣宗时期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宣宗朝时不得不放弃交趾(今越南),这里除了交趾地区民族不好征服之外,更多的是国库耗不起不得不放弃,允许了安南独立,撤回了明朝在交趾官员。白白损失了越南这块领土。明宣宗不但放弃交趾,还撤掉了东北的努尔干都司,全面收缩了战线。
本图片来源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朝的疆土并不大,这和郑和下西洋使得国库空虚,无力支撑大规模作战是分不开的,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实质意义并不大。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