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舒莎 沅陵报道
(资料图)
如果/你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要去往何处
那么/你的人生才会色彩斑斓
“咚咚呾呾,龙船转弯……”
槐花落尽,蔷薇满藤。夏至的龙船雨后,沅水上涨了三米左右,江面上数十只龙舟形成了百舸争流之势,年轻的水手们在旗手的指挥下,到逆水上奋楫争先,鼓声嘶鸣震耳欲聋,水花溅如雾遮目。被这如雷的鼓声吸引来的乡亲们,情不自禁地为水手们喝彩,尽管他们谁都不认识,只是为了看一眼热闹,满足一下血液里带来的对沅陵传统龙舟赛执着的热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情此景,不经意间撩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那一年的初夏,凤凰山上的蔷薇花簇爬满了山头,宛如花瀑,徐风轻抚藤蔓时落英缤纷,也有那么一伙儿年轻人在江面上你争我赶地划着龙舟,嬉笑打趣声吸引来了一位阴郁的贵公子。贵公子身着白色的衬衣,剑眉明眸,眉宇间犹如寂寞梧桐,那藏不住的英气被一股抑郁之气压制着,多出了七分愁绪和无奈来,像极了厢房旁那茏白色的蔷薇,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心事,只能在这一方之地徘徊而不得开解。
贵公子看到水手们和他的年纪差不多大,能在水中酣畅淋漓的嬉戏十分羡慕,莫名间唤醒了他心底的一颗种子,竟忘乎所以地鼓起掌来,引得他身后的“警卫”揣起钢枪来。
真扫兴。
贵公子瞬间失去了观赏的兴趣,转身走了两步,听到战鼓雷鸣声后,回过头来,意犹未尽地望了望江面,欲言又止,又走了两三步再转身,吩咐身边的管家拿了些银圆打赏那些水手。也算是不辜负了这番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情谊。
“哎,扒龙舟的,这是我家主人给的。”
“有这好事!”
“来,一人两块。”
管家居高临下地望着,水手们拿到银圆后,欢呼雀跃了一阵子,一路打打闹闹地跑到凤凰山山脚下的摊位上,买了斤晒脔肉,又打打闹闹地消失在人群中。
“他们,都买了些什么?”
“他们买了些晒脔肉。”
“晒脔肉?这是个什么肉?”
昏暗的煤油灯前,光影婆娑,一旁打扫的婆子接过话茬介绍道:自古时候起,我们沅陵水运发达,年轻力壮的男子要以放排(把木头放入水中,赶到下一个渡口处)的方式来维持生计,常年生活在水面上,难得吃到一顿肉。为了给父亲、丈夫、兄弟、儿子、孙子改善伙食,女人们就把新鲜猪肉经过腌制和曝晒,制作成了肉干,肉香与腌料相融合成为一种兰花的香味,老秀才把这个肉称之为“晒脔”。出门在外的男子无论离开多远、离开多久,只要吃到晒脔,就会想起家里还有人惦念着他们。
“那,明天我和小姐也试试。”贵公子也想尝尝那些自由的年轻小伙吃的东西,似乎这样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乐趣,也能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扫之前的阴霾。
次日,贵公子吃过后惊讶地发现晒脔的肉质纹路清晰,且没有筋和肥肉,制作者的刀工不凡,每一根的厚度都相差不多。小姐却因为天气闷热而没有胃口,她觉得鲜肉油腻,清粥寡淡。
“小姐,我给您重新做一份吧。”
厨娘把晒脔切碎,再剁成肉泥,用溪水淘米,混入米中,取三分柴炖至灰烬。起锅时,撒上少许葱花和胡椒粉。晒脔经过腌制吸收了酱汁的味道,曝晒后消减了猪肉本身的油腻,下到清粥里自成另一番滋味。
小姐浅尝了一口,夸赞道:“人间至味是清欢,大抵就是这般了吧。”她以晒脔粥为题,告诉贵公子白米为君,晒脔为臣,相互辅佐,相辅相成,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他如今是“臣”,需择“明君”,当以匡扶华夏山河。
贵公子轻叹,想要“择明君”,得先有自由。堂堂一只东北虎,被流放到这丘陵之地,直叹满腔热血无处挥洒,空有抱负难以施展,只能在青灯古佛之侧踱步。
小姐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事情总会有转机,待到那时,她来为他整理行装,送他上战场。若得胜归来,便一袭红装嫁他;若战败,就身着素衣与他同穴。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厨娘为了给贵公子和小姐缓解忧愁,烹制了晒脔丝炒苦瓜片、晒脔蒸鸡蛋羹、炙烤晒脔串辣椒、晒脔炒青椒、晒脔炖枸杞鸡汤、晒脔粒煮社饭等一系列美食。
小姐为了爱情,陪伴贵公子辗转多地,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成了一段佳话。他们“走”到沅陵时,因为充满朝气的龙舟小伙喜欢晒脔,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晒脔,使得晒脔的多种做法在乡绅之间流传。后来,采办的小厮为了方便就把晒脔写成了“晒兰”。
随着新时代的纪元开启,沅陵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新鲜的食物铺天盖地的袭来,对晒兰的感情也逐渐消散。晒兰不如鲜肉新鲜,且制作工艺繁杂,时常被人“嫌弃”,甚至还有专家说它会致癌。曾经备受推崇,如今门可罗雀,实在令人惋惜。
生而为沅陵人,我们从何而来,将要去往何处?
眼看着晒兰即将从沅陵人的餐桌上消失,我的舅妈心疼得彻夜难眠。舅妈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知道晒兰是沅陵人的祖先为了爱而创作的美食,不应该被时代而淘汰。如果,没有人愿意传承,那么就由她来做。
舅舅说:“这道菜,因爱而生,为爱而流传,我们自当以爱而扶持。做成功了,你是我的骄傲;即便没有成功,你依然还是我的骄傲。”
得到了丈夫的鼓励后,舅妈鼓起勇气,邀约自己的姐妹,一起制作晒兰。她们改良了晒兰的腌制方法,采选沅陵本地的黑猪肉,配以高度白酒去腥,撒上花椒和盐,以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还原了猪肉的香味和口感。
起初,舅妈和姐妹们推着小板车在城区里游逛,购买的人尝了以后觉得口感不错,便口口相传开来,生意也越做越红火,认识她们的人称她们“彭家姐妹”。得到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她们开起了门店,为了不辜负沅陵人民的期望,舅妈决定把店铺的名称定为“彭家姐妹”,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做生意也是做人,要对得起顾客给的这个名字。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舅妈总会询问顾客对晒兰的要求和建议,然后做出腌料配方的调整,严格把控选肉、送货的关口,为餐馆提供剪切服务,生意络绎不绝。好口碑加上好品质,很快便吸引来了央视消费新主播栏目的注意,节目组派来记者拍摄、参与了制作晒兰的全过程。
“彭姐,既然这道菜之前叫‘晒脔’,后来被误传为‘晒兰’,您为什么没有纠正过来呢?”记者熊雄问道。
“因为……它,是晒脔,也是晒兰啊。”
“不明白。”
“它为晒脔时,是游子的牵挂;它为晒兰时,是归客的惦念。无论是牵挂还是惦念,总归是对沅陵的热爱。若以后有人提起‘晒兰’时,还能联想到它的另一个名字‘晒脔’,想起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来,也不枉我们姐妹几十年来坚守的初心了。”
“彭姐,您这刀工,真的是绝了。每一片肉都差不多厚,这么长都没有断开。”
“这刀工是这么多年来练出来的。猪肉的纹理和筋脉的走向不一,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凭借手感来片肉。”
“彭姐,为什么我们这个晒兰要做得这么干呢?”
“我们沅陵面环水,雨水季节长,容易让食物发霉,不利于储存。所以,我们家会做得干一些。”
“虽然是为了便于储存,但是太干了会影响口感。”
“其实,晒兰切好后要先煮一分钟左右,这样就可以起到软化的作用,与其他食物搭配时就会达到软糯的口感。”
“彭家姐妹”晒兰一经央视消费新主播栏目的推出,火速点燃了数万名漂流在外的沅陵人的思乡之情,大家在乡愁的共情中不断自省,这才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了解过晒兰,不知道晒兰为何而生,也不知道晒兰为何而落。如今,知道了,便会义不容辞地加入守护家乡传统美食的队伍中来,积极为家乡的传统美食代言。
这,是我们沅陵人的担当和责任,也是我们提起“沅陵”这两个字时,时常会忍俊不禁的原因……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