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没有人不行,留住人没有好产业不行,村上的‘四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这是汪道轩驻村一年的真实感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综合研究科副科长汪道轩被选派到汉滨区双龙镇谢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综合考虑谢坪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协助谢坪村对接陕西兄弟魔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青农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培育“致优1号”魔芋种。
由于山里冬季气温低,魔芋种子不易保存,年底就没有进行采收。
眼见今年春分气温回暖,汪道轩提醒合作社及时组织采收,为今年种植魔芋做准备。
2023年3月28日上午,汪道轩和大学生村官陈思伟到谢坪村关山片区了解魔芋采收情况。在关山安置点遇到29组的苏武平,驾驶着农用三轮车刚从地头拉魔芋回来。
“平哥,今儿跑几趟了?”汪道轩边搭手卸魔芋,边和苏武平聊了起来。
“嘿,三趟了。一车也就装十来口袋,有六七百斤的样子。”苏武平回答道。
“这些都留作种子吗?”
“不全是,两斤以上的可以送到工厂加工,剩下的才是种子。”苏武平话音刚落,就见住在安置点附近的群众赶过来分拣魔芋。
“这是做什么的?”汪道轩拿起一块根状魔芋问道。
“‘致优1号’繁殖能力强,根茎比较发达,这种根状茎上面都有芽眼和根点,是很好的种子。”苏武平补充说,“球状茎种下当年就可以采收,根状茎要在地里多长一年。”
“受伤的咋办?”汪道轩指着旁边单独存放带有伤口的魔芋问道。
“经过脱水消毒处理还可以继续种植。魔芋本身皮薄肉脆,在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受伤,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腐烂。我们把挖出来的魔芋分类晾晒两到三天,等到表皮和伤口晒干,再均匀撒上石灰消毒,还能当种子用。”见苏武平说得头头是道,汪道轩为他竖起了大拇指,笑道,“看来双龙镇和谢坪村坚持每年举办魔芋种植技术培训还是有效果的。”
“‘致优1号’和本地花魔芋、白魔芋相比,大家能不能接受?”汪道轩问出了种植户最操心的问题。
“总体上看‘致优1号’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都要好于本地魔芋。”种植魔芋的苏武平当然是有发言权的,“从现在到4月底前都适合种植魔芋。我们在采收的同时就把土地整理出来,魔芋种子处理好随时可以种植。”
跟着苏武平的车回到地头,就看见十几个村民正在忙着采收魔芋。苏武平介绍道,“这片退耕还林种下的拐枣树是我们合作社发展林下魔芋的地块之一,总面积接近三十亩。你们看,地里的拐枣树还比较小,遮阴保湿效果不太好。”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汪道轩说道,“魔芋生性喜阴怕晒,遮阴不好会直接影响产量。”
苏武平答道,“我们打算今年夏天在地里搭建遮阴网,魔芋产量应该会比去年还要好。”
下午,汪道轩把了解到的情况与镇上联村领导进行了沟通,对谢坪村魔芋产业发展的共识是,一方面抓带头示范,引导合作社继续扩大魔芋种植和育种面积,给群众作出样子。另一方面抓发动群众,尽快召开全村魔芋产业发展推进会,组织合作社负责人与种植户共同讨论魔芋种植“返租倒包”合作协议,力争多培育几个魔芋种植大户。
这阵子,谢坪村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专门赶回来采摘茶叶或参与春耕春播,看着村里到处都是一派繁忙劳动的景象,汪道轩不禁感慨道,“乡村要振兴没有产业支撑不行,我们村当前的重点任务是把做大做强一产种植业,配套完善二产加工业,与三产旅游观光、餐饮服务结合起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让更多村民就地就近实现增收致富。”
农业科技报记者 王革委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