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一龙
编辑 | 斯言
『说好的「无人配送」呢?』
上海停摆一个多月了,严格封控、分级封控等一系列措施让逾2500万人的生活物资配送成为大难题。
无论是居民小区,还是方舱医院,亦或是隔离酒店、集中隔离点,保证这些地方的物资供应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保供」是上海4月的关键词。
上海并不是缺物资,而是物资没有充足的物流和配送资源来承运,特别是末端的配送(生鲜、外卖、商超配送),人手相当短缺。
日常情况下,上海有超过10万名外卖骑手穿梭在街头巷尾、里弄社区,为人们配送各类生活物资,而疫情封控时期,根据上海4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岗的骑手差不多是2 万人,这比平时短缺了80%的运力。
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居民每天早上6点起床前往各大电商 APP 抢菜、抢物资成为了常态,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一菜难求」,物资供给极为艰难。
好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强大,社区团购逐渐兴起,小区居民自发当起了社区团购负责人,联系相熟的供应企业,在微信群中发起物资团购。
供应商铺把团购物资运送到小区,然后再由志愿者将物资分发到楼栋,最原始的方式是他们会推着小推车或者是骑着电动车把物资运送到单元门口,然后让居民下楼领取。
团购的特点是物资量大,很多时候可能需要搬运好几趟。
无人配送车在上海奔忙
在这个时候,无人配送车便有了用武之地。
物资集散地或是大型商超对无人配送车有很大需求。因为大量包裹在集散地或大型商超打包完毕后,要运往各个小区,这种末端物流场景天然就适合小型的无人配送车,这种车一趟能装载几十个包裹,一天可以运送数百个包裹。
比如在上海嘉定安亭帮着永辉超市配送包裹的白犀牛无人配送车,单次可运输 450 斤以上的货物,包括米、面、油、卫生纸、牛奶等大件基本生活物资的配送。内部数据统计,安亭单个小区单日保供任务平均将近700件,白犀牛无人配送车队可在平均 1小时,最多2小时内完成单个小区的配送任务。
白犀牛无人配送车采用禾赛激光雷达
截至目前,已经有四五百台的无人配送车活跃在上海的学校、社区、街道、方舱医院等地点,负责生活物资的配送、隔离场所的消菌杀毒以及医疗废物的运送等工作。
XEV 研究所了解到,很多的无人配送车都是从周边城市调运至上海的,远的还有从北京、长沙、深圳等地调运过来抗疫的无人配送车。
现在的上海,除了有忙碌的快递、外卖小哥为居民的吃喝奔忙,还有美团、行深智能、新石器的「小黄车」,毫末智行、阿里菜鸟的「小白车」,京东的「小红车」,以及白犀牛的「蓝白车」等等,在服务疫情下上海居民的生活。
和这些无人配送车一起抵达上海的,还有负责无人配送车辆技术的工程师以及运营维护人员。
比如京东就从北京随车调配了相关工作人员进驻上海,为无人配送车进小区、医院、学校进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到现场部署无人车,还包括教会当地的抗疫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使用这些无人配送车。
行深智能也从长沙调配了一批工程师跟随他们的无人配送车来到上海,充当上海抗疫志愿者,来保证这些无人配送车的顺利运行。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无人配送车都是如何在上海展开抗疫工作的。
主要有以下几类公司活跃在前线:
一类是美团、京东、阿里这样的外卖、电商平台;
一类是末端无人配送的创新公司: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
还有一类是为无人配送车提供量产和运营支持的公司,比如毫末智行、易咖智车等。
无人配送车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小区送菜、送快递、配送外卖,在学校、医院等封闭场所送餐、送物资,还有的就是在方舱医院进行物资的运送、以及环境的杀菌消毒等。甚至有的无人车还能扮演小区的巡逻人员以及广播员,只需要在无人配送车上装上喇叭就可以。
京东:百台级无人配送车支援上海
在本次无人配送车驰援上海的行动中,京东是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家。
3-4月,京东从各地调配了几批无人配送车辆存放到易咖智车上海嘉定南翔的总部,然后再从南翔发往上海市的其他地点投入运营。易咖智车是无人配送车的整车硬件供应商(包括底盘和车体),京东的无人配送「小红车」就是由易咖智车负责制造。
此次抗疫,京东和易咖智车联合起来,共同将这些无人配送车部署到上海各处的站点,包括浦东新区、杨浦区的居民小区以及高校中,帮忙运送物资、配送快递等。
据易咖智车透露,京东已有上百台无人配送车在其南翔的总部,目前已经投放出去三四十台,计划投入超百台车。在 XEV 研究所与易咖工作人员沟通的时候,他的很多同事正在帮着无人配送车卸货。
为了配合抗疫,易咖智车也投入了自己的员工协助做好京东无人配送车的运营维护,比如他们有些员工已经在浦东新区的某些小区持续支援了将近20天,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到小区部署无人配送车。
无人配送车每到一个新的小区,除了要依赖自身的传感器做感知,还要针对小区进行地图的绘制以及路线和站点的规划,这样无人配送车才能自己给自己导航。
京东的无人配送「小红车」车身上有多种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主激光雷达来自 Velodyne,补盲雷达来自一径科技)、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GPS 定位装置等等,其实它就是一辆缩小版的用来运货的无人驾驶汽车。
这些无人配送车辆接到派送任务后,会自动行驶到居民楼下,单车一次可以配送36 到100个订单。每辆车的载重是100公斤,续航里程为100公里,可不间断出车运行。
其中有些车从早上开始运行,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每天能运送几百单的物资。这些车收工之后,维护人员会为它们充好电以备第二天使用。有的随车维护人员在进入社区之后,因为不能再出小区,只能在社区的活动室里放一个睡袋住下,有的一住就是20来天,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助力上海抗疫。
美团:送菜送餐忙
4月2日,美团从北京运来了他们的新一代无人配送车「魔袋20」,这些配送车进入上海的社区、医院和学校帮助运送各类生活和防疫物资。
这支无人配送车队此前已经很多次奔赴抗疫前线,包括去往广州、南京、成都等地,现在它们又来到了上海。
4月4日上午,美团无人配送车开始在浦东新区美团买菜康桥路站调试,4月5日正式与美团买菜站点协力为绿洲康城社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
站点工作人员会先将订单放入车厢内,在车门关闭后,车辆将无人驾驶至社区内用户单元楼下,由驻守在楼下的志愿者从车内取出,完成一次配送后,工作人员会进行一次车内外的全面消毒。
除了往返站点和小区进行配送,美团的工作人员还教会了小区志愿者在小区内使用无人配送车,自动配送车的载重量大,一次就能送10户左右,大大节约了志愿者的体力和时间。
在上海瑞金医院,「魔袋 20」还可以为医院的员工运送餐饮以及一些核酸样本,增加了效率并且减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了感染几率。
美团的「魔袋20」是由毫末智行提供的量产服务,所以毫末智行也有无人配送车的部署能力。这次上海疫情,毫末也从北京调集了一批无人配送车「小魔驼」运抵上海,目前已经在上海徐汇区的居民小区为民众配送快递、生活物资、药品以及防疫用品。
新石器:我在小区卖菜
3月27日,位于上海张江的新石器的无人配送车开始在居民小区售卖蔬菜,一开始是 6、7辆车,目前已经有超过40辆车在为抗疫服务,覆盖超过数十个小区。
在上海抢菜难、送菜难的时候,这些无人配送车满载着从保供单位送过来的蔬菜包,在小区里进行售卖,居民只需要点击配送车上的支付二维码付款就可以打开柜门取走蔬菜。
这些配送车一辆车可以放24份菜,每袋蔬菜在5斤左右,日均能售卖1000份左右,售卖的种类主要是蔬菜包和水果,也有鸡蛋和面条。
据新石器介绍,他们此次提供的无人售卖车,没有任何的抽成,蔬菜包都是按照成本价出售,主要是为上海抗疫献一份力。
除了在小区售菜,新石器的无人配送车还在4月10日进驻到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为医院提供餐食、药品和防疫物资的配送工作。
行深智能:另类无人消毒车
总部位于长沙的行深智能这一次也为上海抗疫投入了超过60台无人配送车,他们把车从苏州、盐城、深圳、长沙等地运到上海,而且,他们还把自家的工程师也都运到了上海来部署这些车辆,这些工程师作为志愿者参与上海的抗疫。
行深智能的无人配送车最高时速25公里,最大载重400公斤,续航里程100公里,单车一次支持配送几十到上百件物品,可不间断出车运行,根据路途远近不同,日均出车趟次数在50-100次之间。粗略计算,一辆无人配送车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三个配送员一天的工作量。
行深智能董事长安向京向 XEV 研究所介绍,他们的工程师在到达上海的小区或者方舱后,需要进行无人配送车的首次部署,需要把运行场地的地图和停靠点都做出来,做好之后。工程师会把车交给小区的工作人员,做一些简单的使用培训,然后工作人员之后可以通过 APP 使用这辆车,为这些车辆规划一些相应的路线,就像我们叫滴滴时设置起点终点和途经点一样。
除去小区配送,行深智能还对无人配送车进行了改装,将其改装成了无人消毒车,他们在无人车内部装了一个大水壶盛放消毒液,然后在车外加装了两个喷头,主要用于方舱医院的消杀工作。这样的无人消杀车可以减少人工消毒所产生的交叉感染。
以上这些只是此次无人配送车支援上海抗疫的一些代表,还有很多的相关企业都在默默无闻的奉献,其中包括了像前文所提的创业公司白犀牛,还有阿里的无人配送车「小蛮驴」,以及驭势科技的无人配送车,都在这次上海「保供」战斗中做出了贡献。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出于公益目的,把车免费给到社区、方舱医院使用,一方面为上海抗疫线上自己的一份力;另一方面,也借此积累更多无人配送车的部署运营经验。
时隔两年,无人配送发展得如何了?
2020年初自武汉开始的那一拨疫情中,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无人配送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还记得那个时候:
在武汉青山区,京东的无人配送车正将医疗物资送至武汉第九医院;
在山东淄博,一清创新的无人配送车满载着生鲜蔬菜送往村民的家中;
在上海张江,新石器无人配送车改造的无人消毒车正在园区喷洒消毒水,保障复工后园区的卫生;
在北京顺义,美团的无人配送车为其买菜业务配送生鲜;
在全国各地,普渡科技的无人配送机器人正在医院和隔离点为病人配送着一日三餐;
……
如今两年过去了,上海的疫情形势突然严峻起来,新冠病毒已经没有那么致命,但坚持「动态清零」还是让上海这座偌大的现代化都市陷入停摆,物资配送成为最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于是,我们在上海又看到了这些无人配送车活跃的身影,虽然也只有数百台的规模,但在平日里能把这么多无人配送车集结到一个城市也是少见的。
从2020年初到2022年初,这两年时间里无人配送行业积累了很多落地运营的经验,也有很多的资本在不停加码赌一个美好的明天。当然,因为是行业发展早期,其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在融资层面:
2021年4月,行深智能完成 A 轮1亿人民币融资
2021年8月,新石器完成数亿人民币 B 轮融资
2021年11月,Nuro 完成6亿美金 D 轮融资,估值达到86亿美元
2021年12月,白犀牛完成5000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
……
当然还有一些不大需要外部融资的主体,比如京东、美团、阿里都在持续投入资金做大无人配送的盘子。
有了钱,必然需要加速推进无人配送车的落地运营,于是我们看到行业相关企业不断拓展新的场景。
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北京顺义常规化运营了近2年,覆盖了顺义的20多个小区,同时在全国多个高校进行外卖配送服务。截止到2022年3月,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在室外全场景累积配送的真实订单超过150万,自动驾驶里程逾100万公里。
而且这两年里,国内疫情多有反复,美团的无人配送车陆续在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成都及厦门等城市配合参与抗疫工作。
京东自不必说,其无人配送车已经在全国多地助力其电商业务,配送快递、外卖、生鲜等物品。京东物流还计划,未来2到3年间将继续研发并将数千台智能快递车投入使用。作为京东体系的一员,京东物流已连续多年给京东双11和京东618提供无人配送服务支持。
阿里也不落下风,依托着菜鸟物流和「小蛮驴」,他们的无人配送业务已经在全国超过70座城市落地。2021年9月,「小蛮驴」宣布累计完成了100万的包裹配送量,具备里程碑意义;2021年「双十一」期间,「小蛮驴」无人配送车累计配送快递超过100万件。2022年,「小蛮驴」计划运营落地的数量将突破1000台。
小蛮驴无人配送车采用速腾聚创激光雷达
不只是巨头,创新公司也在发力。
新石器已在全球9个国家、40+ 座城市落地运营无人配送车,全球累计交付部署有近千辆,其中北京、上海两地,在线常态化运营车辆300多辆,为30多万用户交付了100 多万单。
2020年至2021年,新石器陆续在多地获得相应的路权资质。包括国内的北京、上海、厦门、青岛、苏州等多地以及海外的德国、迪拜、日本、泰国等国家部分城市区域公开道路的行驶许可。
行深智能目前已在海内外20多个城市和地区部署了几百台末端物流无人车。目前,行深智能与京东、美团、富士康、中国邮政等合作伙伴一起,将无人物流车广泛应用在校园、景区、厂区、园区、社区等场景中,实现了量产和规模化常态化运营。
比如在园区场景,行深智能多辆无人移动送餐车已正式在苏州高铁新城进行外卖餐食无人配送,在景区,行深智能无人车已在武汉、江苏等多地公园景区落地商业化运营,进行无人移动零售服务。
此外,白犀牛已与永辉超市合作,陆续在上海嘉定安亭的永辉超市附近投放了十台无人配送小车。2021年7月末,白犀牛还与达达集团合作共同打造无人配送平台,消费者通过京东到家等零售平台下单,就能获得无人配送「小时达」的体验。
截至目前,白犀牛的无人配送车队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进行测试、运营,日活量在数十台。白犀牛的目标是从2022年开始,5年内在公开道路上有5000 台日活运营的无人车。
无人配送行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2021年10月,在北京顺义,美团的无人配送车「魔袋20」与一辆私家车碰撞,最终美团被判全责,这也是无人配送行业首例由技术开发商和无人车所有方承担全责的事故。
这背后一方面反映的是无人配送车的技术还未到足够成熟的地步,另一方面就是国内如此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如此庞杂的交通参与者其实让无人配送的大规模普及变得困难重重。
无独有偶,今年3月,在河南开封的一所校园内,阿里的「小蛮驴」无人配送车驶入了一片未干的水泥地,被困其中,工作人员也对它束手无措。相关照片传至网上后,引来了一众吐槽和嘲讽:「就这技术还想跟快递员抢饭碗?」
这几起事故仅仅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无人配送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些车辆出现的问题肯定远不止这些。
现在,这些无人配送车大多数还在较为封闭的场景中运行,而且行驶路线也并不是非常复杂,一旦以后要驶入到公开道路,它们要面临的挑战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这也是目前所有无人配送企业需要去突破的挑战。
从公益到商业,无人配送的挑战
无人配送车组队抗疫,不求任何商业回报,只为做公益……这是因为疫情下产生的非常态化模式。
当全球走出疫情的阴霾,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后呢?无人配送行业依然选择不求回报的去做公益,寻求官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吗?
答案是否定的。
创业者、投资机构肯定不答应,所以企业们都必须努力寻找到正向的商业模式,无论是花3年、5年甚至是10年。
这其中首要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推动技术的高度成熟。
类似于发生撞车、驶入未干的水泥地这样的问题,现在出现还可以理解,当技术足够成熟之后,一定是要杜绝的。
不过目前整个无人驾驶行业的技术发展还在爬坡过程中,无人配送行业虽然看上去场景没那么复杂,技术上也更简单(毕竟是运送货物而非人),但依然有各种各样的 Corner Case 需要处理,而且都是些不规则的道路场景和交通行为,所以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打磨。
除了技术上,国家在政策法规上如何界定无人配送车的路权,以及如何判定无人配送车上路的安全和责任问题也未敲定,这绝不是企业「大干快上」就能解决的问题。
无人配送并不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是一门生意,所以其中也需要算清楚账的。
京东、美团、阿里这样的企业,本身就是电商企业,而且也有物流配送需求,所以他们做无人配送是非常对口的尝试,他们可以有渊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来做新技术尝试,并且很有机会实现规模化。
而对于一些新创企业来说,他们则需要与更多的电商、物流、商超企业建立合作,结成联盟,因为这些企业的需求也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把视野放至整个即时配送行业,其兴起于2014年,最初是以服务餐饮外卖行业为主,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拓展出更多品类与业务类型,包括生鲜宅配、商超零售、医药配送、服装配送等。其因为配送时间短、效率高而备受大众喜欢,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多,2020年用户规模数达到了5.06亿。
即时物流配送单价约7-9元/件,以2021年即时配送订单预计300亿单计算,即时配送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市场需求与市场规模完全可以容纳数家无人配送企业在其中分一杯羹。
既然有需求,那么账能算得过来吗?
目前无人配送行业一个最大的 Bug 就是整车的造价太高,底盘、车身、传感器、计算平台、制造等等环节,让一辆配送车动辄20-30万人民币成本,贵的甚至接近50万人民币。
如果把一辆如此贵的无人配送车投入到运营当中,那么无论是购买和出租,它都是不划算的,甚至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呢,都收不回来整车的成本。所以现在整个行业也在想方设法降低无人配送车的整车成本,随着未来传感器和计算平台造价的降低,无人配送车的整车成本也会有显著的下降。
那么到底降到哪一个级别,使用无人配送车替代人工才能有利可图呢?有相关机构给出的评估数据是5-8万元,显然现在还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个水平。
最近毫末智行推出了他们全新的无人配送车,售价在13万左右,距离5-8万还有些距离。
整个行业都还需要为此努力,不仅仅是无人配送企业,还有很多产业链上的公司包括传感器公司、计算平台公司、无人配送车底盘制造公司都在其列。无人配送行业兴起,他们也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从武汉到上海,我们看到的是无人配送车在抗疫中不计成本的运营做公益,也看到新的技术在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时确实能派上大用场。但我们也不愿仅仅看到这么几百台车只在抗疫的时候才有声量,或者只是在一些示范区里面跑一跑,而是希望它们能真正大规模落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些无人配送车的上场,势必造成很多快递、外卖小哥的下场,但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许这些下场的快递、外卖小哥以后可以成为无人配送车的运营维护人员,或者进入到因无人配送行业而衍生出的新业态中去。
我们该乐观而审慎的看待整个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
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